位于贛州市南康區龍嶺鎮的贛州港,規劃占地面積5500畝,總投資超過100億元。項目從2014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不到6個月的時間建成了贛州國際港一期并通車運營,創造了鐵路建設史上的紀錄。
20世紀9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用“無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聯四方”來概括南康家具等三大產業從無到有、風生水起的經濟現象。如今不沿邊不沿海的南康,無中生有的新現象在贛州港繼續演繹,崛起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國際貨物集散地,助力贛州走向“買全球,賣全球,港通天下、港促發展”的輝煌。
■內陸唯一進口木材直通口岸
很難想象,5年前的這里是另一番景象。當時南康區雖然有5000多家家具企業,但多而不強,產品同質化、低端化嚴重。
南康家具產業每年木材消耗量達1000萬方以上,其中80%依賴進口。長期以來,多道販運、成本高企,加上外貿人才、空箱資源稀缺等原因,南康家具在本地直接出口的非常少,大部分企業只能做貼牌,委托沿海的貿易公司代理出口,導致南康家具產業利潤空間小、附加值低,品牌培育困難,產業升級步履維艱。
面對壓力,南康決定首先打通進出口通道,向海外要資源和市場。2014年10月,贛州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開工建設,3個月后運營,實現進境木材口岸無需開箱查驗。2015年1月在直通運營的進境木材監管區基礎上加快發展壯大贛州港。
2016年,“贛州港”正式開通,這是全國縣級城市第一個內陸口岸。南康與歐洲的來往運輸時間從過去的45天降至15天,每立方米木材進口綜合成本減少900元。
2016年9月,贛州港獲批成為全國內陸第八個對外開放口岸和中國內陸首個檢驗檢疫監管試驗區,全國內陸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進口木材直通口岸,全國縣級城市第一個國家一類開放內陸口岸和中國中部第二個內陸口岸,2017年11月成為江西首個獲批的國家“一帶一路”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助推南康家具產業轉型發展
依托贛州港,南康木材進口價格成本下降10%,每年為家具企業降低30億元成本,有力提升南康家具產業競爭力。家具產業集群連續四年保持年均20%以上逆勢增長態勢,2017年達到1300億元。2018年6月,以家具產業為基礎的天下家居第一鎮――南康家居特色小鎮耀世落成,中國贛州第五屆家具產業博覽會在此盛大開啟,引領南康家居產業轉型升級。
走進南康區家具產業園,只見一排排標準化廠房寬敞整潔。在江西家有兒女家具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200余名工人正忙碌作業。“自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客商建立合作關系后就訂單不斷,今年的意向合同達8000萬美元。”江西家有兒女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申飛說,“現有的廠房產能負荷已到極限,但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如今,通過贛州港這一紐帶,南康已開通了18條中歐(亞)班列線路,與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買全球、賣全球”聯系。
今年1月至6月,南康家具生產出口企業達23家,同比增長76.92%,累計出口67681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1.75%;木材進口企業21家,累計進口20222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81%。
為更好對接海外市場,南康建立“互聯網+家具制造”行業云平臺,組建南康設計師聯盟,并引進多家研發機構與300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越來越多的家具企業用自動化、機械化設備替代傳統的手工生產。
■開啟贛州口岸經濟的新時代
在港口的帶動下,南康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與贛州港配套的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同樣,贛州港還提升了南康以及贛州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南康外貿企業由2014年的3家增至現在的近400家,木材進口以及產品銷售達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國際貨物集散地,有數十家本土企業在海外設立了海外倉和營銷部。
2017年贛州港中歐(亞)班列23列,全年實現吞吐量23.8萬標箱。今年前6個月,開行中歐班列50余列,全年向200列目標邁進。贛州國際港已經成功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全國開行班列最多,輻射國家最廣,進口班列比例最高、開行貨物品種最多的“一帶一路”重要節點。
贛州港的運營,開啟了贛州口岸經濟的新時代,越來越多企業開始主動“請進來、走出去”,開放意識、創新意識、法治意識明顯增強,推動了南康家具由“南康制造”向“南康智造”躍變。(江南都市報)